横跨欧亚的伊斯坦布尔地处欧亚交界兵家必争之地,曾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,1453年鄂图曼帝国登场,改名为伊斯坦堡,作为17世纪辉煌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因此留下许多宏伟的建筑、厚重的历史感还有许许多多故事,光影迷离之间晴日蔚蓝、黑夜深邃、建筑石材温润,吸引无数旅人前来朝圣,从白天到黑夜,捕捉属于这座千年古城的各种面貌。
土耳其的蓝色是种经久岁月洗礼的浸润,当我在旧城区漫游,镜头首先捕捉的那一抹淡雅天青,就是来自原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(Sultanahmet Camii)的蓝色清真寺,是由鄂图曼帝国时期苏莱曼大帝的建筑师穆萨‧苏埃曼设计,于1616年建造完成,有6座宣礼塔和经典的中央圆顶,因其内部装饰采用” 伊兹尼蓝磁砖》而得名,蓝色郁金香花纹营造出祥和的氛围,中央大厅的巨大圆顶堆叠半圆拱顶是观察重点,是当时精密计算的科学与艺术底蕴完美结合。
而另一座与蓝色清真寺隔着公园对望的建筑则是圣索菲亚清真寺(Ayasofya Camii),外观揉杂拜占庭和伊斯兰建筑风格,宏伟壮观,内部的中央圆顶有华丽的彩绘,周围精美的马赛克画和大理石雕刻也很精美,虽改为清真寺,六翼天使加百列、圣母像等基督教圣像图画仍然保留合。 从大教堂到清真寺、博物馆等的身份转换颇为复杂,源自于历史改朝换代的变化,曾是拜占庭帝国和鄂图曼帝国的象征,最初于6世纪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,作为东正教基督教大教堂。 1453年鄂图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后改为清真寺。 2020年土耳其政府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重新修缮,更名为圣索菲亚清真寺对外开放,虽然不收门票,目前仅开放一楼,参观清真寺要特别注意:穆斯林教徒做礼拜时谢绝入内、穿着不可暴露、女性需要用头巾包住头发等事项。
同样在旧城区还有一处很有意思,建于公元6世纪的地下水宫殿(Yerebatan Sarayı)是作为蓄水的水库使用,是提供城市居民用水的主要供水系统。 这座水库以336根巨大的雕刻石柱支撑,沿着走道漫步其中,石柱彩色灯光倒映魔幻美景,加上倒立与横置的梅杜莎石像还有泪柱,感觉就来到奇幻游戏中的地下城冒险。
看完地下水宫殿之后转换高度,前往加拉达石塔(Galata Kulesi)登高望远。 石塔共9层高约67米,每层都有小窗户和观景台。 在历史上,加拉达石塔曾有瞭望、天文观测和监狱等不同用途。 我非常喜欢加拉达石塔的开阔视角,从顶部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伊斯坦布尔城市风光,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、金角湾、大皇宫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全都一览无遗。
伊斯坦堡以博斯普鲁斯海峡为界,划分欧、亚两个城区,其中欧洲区较为繁华,古迹建筑集中在此,亚洲区面积更大、人更多。 想迅速了解这座城市,拍出「土耳其蓝」的绝美海景,搭乘「博斯普鲁斯海峡游船」是不错的选择,海峡长约30公里,是欧、亚板块的交界,上通黑海、下达世界最迷你的玛尔玛拉海,海峡游船有纯游行程与包含晚餐等不同选项。 从欧洲区的码头出发,1.5小时的航程中可以欣赏多尔玛巴赫切宫、奥塔科伊清真寺、横跨海峡的7月15烈士大桥之后行驶到亚洲区,此处有鄂图曼帝国时期建造的库勒里军事学校,最后再绕回金角湾结束行程。
除了让人迷恋的建筑艺术、海湾风情,味蕾惊喜也令人念念不忘。 伊斯兰国家,肉类以牛、羊、鸡为主。 土耳其料理方式以烧烤为主,例如以牛羊绞肉混合香料制作的肉泥烤串(Adana Kebabı)、橄榄油与香料制作的凉拌蔬菜(Meze)、土耳其红茶与窑烤面包还有番红花米布丁都很经典。 土耳其料理口味偏重,大多采用天然食材与香料,符合养生诉求。 除了料理,这边的水果也非常缤纷多样,而且水果摊与果汁摊都摆得很整齐,看上去赏心悦目,我忍不住多拍了几张,尽管没买,老板还是很热情地招呼。
出国旅行的乐趣,购物绝对不可少,在土耳其有精致的手工艺品、坚果果干、土耳其咖啡与软糖还有精美的手工艺品,疫后里拉大贬值,虽然通胀严重,但物价依旧相对便宜。 既然要购物,最有名的当然是大巴札圆顶市集(Grand Bazaar),市集里有4,000多家店,贩卖的品项包括马赛克灯、银器首饰、陶瓷工艺品、地毯织物还有果干零食,只是市集里的店家开价很高,切记货比三家、杀价要狠,不然就找其他小的市集购物,会买得比较安心。